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如何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做到靠海吃海、耕海牧渔、向海要粮?近年来,泉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统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扎实推进科学增殖放流、渔业生态养殖和海洋执法监管,走出了一条“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之路。
战略引领,休养并举
构建渔业生态新平衡
泉州海洋资源禀赋优越:拥有泉州湾等海湾5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95个、主要水产生物500多种,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海岸线498千米......曲折的海岸线、优越的生态环境构筑起海藻丰美、鱼虾成群的“海洋牧场”,丰富着近900万刺桐儿女的味蕾。
然而,由于近海可规划养殖面积小,养殖密度较高,给近海岸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如何解决“人海矛盾”,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泉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的重要课题。
方向在哪?工作该如何开展?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泉州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前行之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福建相继出台《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政策;泉州同步实施《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5年深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等举措,进一步夯实“生态保护”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底线”。
在诸多政策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海洋伏季休渔制度。
石狮祥芝渔港码头是泉州伏季休渔的主阵地,行走其间,500多艘渔船有序停放,蔚为壮观。这里集中停靠着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大型渔船,“众船归港”的场景正是全市休渔工作的缩影。港池内执法人员严格监管、规范管理,确保“船归港、人上岸、网入库”。
数据显示,2025年伏季休渔期间,泉州7914艘乡镇船舶与2049艘在册渔船同步休渔,为海洋赢得宝贵的“休养生息”。
与此同时,考虑到每年夏季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季节,泉州定期组织开展全市性增殖放流活动来“固本培元”。“十四五”期间,泉州市累计投入资金1387万元,在主要海域放流鲷科、西施舌、中国鲎等海水苗种24.16亿尾(粒),在淡水流域放流鳙鱼、鲢鱼、鲈鱼等淡水鱼类苗种1949万尾。今年6月以来,已组织“放鱼日”系列活动超10场,放流鱼苗超2亿尾(粒)。
禁渔与放流,休养并举,尽显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泉州作为。
疏堵结合,重拳出击
打出资源保护组合拳
政策只是方向远非终点,如何高举政策“火炬”,让资源保护举措落地生根,才是破题关键。
“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既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渔业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好渔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为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近年来,泉州海渔部门持续开展“蓝剑”、“亮剑”、“一查两严管”等行动,清理取缔违规渔具和养殖设施,实施养殖尾水整治、海洋垃圾清理整治等行动,构筑起海洋资源保护的“天罗地网”。
据泉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泉州市持续强化伏季休渔期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执法行动327次,出动执法人员1318人次,责令整改渔船167艘次,查处违规案件12起,清理拆除违规渔具800余件。同步加强涉海工程监管,检查海上在建工程69个次,整改环保隐患6处,查处海洋环境违法案件1起,处罚款293.85万元。
管控是手段,转型才是出路。泉州市以“往岸上走、往深海走”为路径,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和工厂化养殖,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向深海要资源。泉州出台《泉州市推进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措施》,首个深海养殖旅游平台“闽投惠安1号”成功拖航至惠安县风车岛海域;石狮高正育苗基地成功培育云龙石斑、龙胆石斑鱼苗等鱼苗,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优惠、高值品种;远洋渔船现代化改造全面提速,年内可实现满产达产。
向新型养殖要效益。通过稳步实施集约化、绿色工厂化养殖“五大行动”,全市已策划170个渔业结构调整项目,加快传统渔业向高值高效模式跃升;大力推广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和空心浮球,升级替代易造成海漂垃圾的传统木质渔排和泡沫浮球;投入3206.9万元更新改造422艘对资源破坏性较大的作业方式渔船,进一步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从“执法堵漏”到“产业疏解”,泉州正以疏堵结合的创新实践,打出“保护与开发”组合拳,让渔民端稳“海洋生态饭碗”。
全民护海,凝聚合力
共绘人海和谐新图景
“海洋资源保护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杜先华表示,“只有凝聚全社会力量,培育‘全民爱海护海’意识,海洋生态保护事业才可持续。”
2024年9月26日,一只在泉州南安水头滩涂搁浅的雌性中华白海豚,在经过40天、30多名救助人员、24小时不间断看护救助后,顺利康复,被放归入海。
这是福建省首个、全国罕见成功救助中华白海豚的案例,也是泉州乃至福建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蓝色海湾的生动见证。
近年来,为更好地救护水生野生动物,泉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多方联动,精准施策,聚焦救助行动、宣传教育、污染治理三大主旋律,共谱人海和谐新乐章。
组建专业保护队伍。2022年9月,泉州欧乐堡海洋王国乐园获批设立省级水生野生动物救助站。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救助柏氏中喙鲸、绿海龟、抹香鲸、瓶鼻海豚、江豚、齿瘤喙鲸、中国鲎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8种,繁育瓶鼻海豚、白鳍鲨、赤魟鱼等15尾,小丑鱼、水母等200余尾,填补了泉州专业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空白。
同步创新宣教模式。打造“党建+海洋科普邻里中心”,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海洋科普活动32场,覆盖群众1.2万人次,把海洋科普教育服务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基层一线。
加强渔船污染治理。在全市大中型渔船全覆盖配置垃圾回收桶和废油回收桶,让“垃圾不落海”成为渔民行动自觉。近三年,泉州重点养殖海域的主要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其中,石油类含量下降22.0%,无机氮下降6.2%),水质逐年向好,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在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精心谋划下,在爱心人士、学校、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一张参与人数众多、保护方式丰富、行动深入持久的“全民爱海护渔网”正全面铺开,凝聚起全社会“共护海洋安澜”的澎湃力量。
从资源养护、生态修复,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泉州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