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13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生态修复学系主任杨桂娣教授、学院党委组织委员杨小飞带领“清源净壤 护禾先锋”实践队前往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开展农田绿色生产实践活动。
在夏茂镇梨树村的300余亩连片水稻田里,一架无人机正低空掠过湿润的稻田水面,均匀播撒着一种特殊的“肥料”——杨桂娣教授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微生物菌剂。据杨桂娣教授介绍,这种微生物菌剂暗藏“双重智慧”:一方面,其分泌的植物激素能刺激水稻根系发育、增强光合作用,助力作物生长;另一方面,菌剂可通过还原硫酸盐产生硫化氢,实时与土壤中镉、铅、铬、砷、汞等重金属结合形成难溶性沉淀,实现重金属原位钝化,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得益于无人机播撒技术的引入,让微生物菌剂能够更加快速、更加均匀地覆盖到作物表面,给农田绿色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
“土壤要取表层深处10厘米处,水样需取相应位置稻株根际水……”在田间课堂,杨桂娣老师精细讲解。实践队员们手持采样工具,穿梭于试验田垄间,细致完成土壤、水样采集工作。这些样本将被带回实验室进行重金属含量、土壤肥力等指标检测,为后续技术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除了采样,实践队员们每日还会定期观察水稻长势,记录株高变化、数算分蘖数量、观察叶片绿化程度,实时监测微生物菌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实验室数据到田间实景,实践队以科学监测为绿色生产“把脉问诊”,确保技术效果可追溯、可验证。
杨桂娣教授在田间向实践队员授课(李安琪摄)
新技术成果的应用落地,还需要送到农民手中,转化为生产力。“用了这个菌剂,水稻病虫害会不会少点?收成能稳得住吗?”面对农户的疑问,实践队员们耐心解答,并详细记录大家对产量、成本、种植难度等方面的关切,通过与夏茂镇农户的深入交流,实践队了解到当地农户既希望改善土壤质量,又担忧新技术影响收成和种植成本。
为此,实践队结合农户需求“对症下药”:在推广微生物菌剂时,重点强调其“促生长+护生态”的双重功效——既能降低重金属危害,又能提升水稻产量,且无人机播撒可减少人工成本,让农户切实感受到绿色技术带来的实惠。
不同于短期试验,“清源净壤 护禾先锋”实践队选择长期驻扎夏茂镇,根据当地土壤特性和种植习惯,持续优化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首次施肥后的效果已初步显现:实验数据显示,土壤中铬、砷等重金属的钝化效果达30%-60%,有效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生产层面,水稻株高、分蘖数及绿化程度均有明显提升,展现出良好的增产潜力。
实践队员合照(李安琪摄)
如今,这项绿色技术正逐步融入夏茂镇农业生产体系,为当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也为沙县小吃上游原材料生产注入“绿色芯”动能。实践队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为卷,用持续的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用科技赋能生态修复,以青春力量守护农田健康,为乡村振兴贡献新时代青年的智慧与力量。(李安琪 梁艳颖 刘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