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食用菌产业 践行大食物观
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深入古田调研
2025-08-05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7月25日-8月2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小菌菇“大食物”实践队奔赴“中国食用菌之都”——宁德古田,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调研足迹,重温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关于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指示精神,走访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在福建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无公害银耳生产基地,步入恒温恒湿的现代化菇房,科技赋能农业的图景清晰呈现。队员们了解到,该企业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高度契合,构建起了“科研+基地”协同模式,形成“技术输出—标准种植—订单收购”的全链条体系。这一模式直接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5万元,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与大食物观同频共振的典范,让“小银耳”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金耳朵”。

图片22.png

企业管理人员给队员讲解现代化菇房管理设备

在全国品类最齐全的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这里汇聚了银耳、香菇、竹荪等30余种菌菇产品,年交易干菇量超万吨,交易额超5亿元。“全县农民现金收入60%来自食用菌产业,农业人口中70%家庭从事食用菌产供销。”市场管理负责人的介绍,道出了“种菇养家、卖菇致富”的民生密码。商户邱大姐激动地说:“从最初的小摊位到如今的直播卖全国,全家5口人都围着菌菇转,这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23.png

实践队员在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调研 

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十二年校地协同创新的丰硕成果,也同样吸引实践队员的目光。在首席专家胡开辉教授和孙淑静院长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了研究院聚焦“卡脖子”难题持续攻关,近期银耳航天育种取得新的突破:古田银耳Tr21搭乘神舟十六号遨游太空5个月后,经活化培育成新菌株“HT108”,该菌株颜色偏黄、朵型优、产量高,黄酮和多酚含量显著提升,具有极高的深加工潜力。这一育种突破,为银耳这一传统食材深度融入现代粮食与营养健康体系,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探索实践。 

图片24.png

实践队员在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学习产学研模式 

从田间地头的殷切嘱托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升级,古田食用菌产业以小菌菇构建“大食物”的成功实践,正是“向科技要粮食”的鲜活注脚。(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