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破题” 乡村振兴“提速”
2025-08-13   作者:曾程 王辉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在三明市建宁县伊家乡的田野间,曾经撂荒的土地如今种满了伊米、姜黄等特色作物:集镇上,闲置的房屋变身“伊水人家”民宿,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直播间里,联村党总支书记化身“主播达人”,将家乡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这生动的场景,正是伊家乡以国企改革为抓手,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鲜活写照。

今年以来,伊家乡打破“各村为战”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化“跨村联建”机制,联合8个村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形式抱团组建乡级国有企业——建宁县丰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133”发展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模式探索、利益联结,让国企成为激活乡村资源的“引擎”,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机制创新 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以前土地荒着没人管,现在流转给合作社,不仅有租金,年底还能分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伊家乡双坑村村民姜登良算起“收益账”,脸上满是笑意。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伊家乡创新“1+8+N”合作机制的实效。

图片12.png

双坑村流转抛荒地种植姜黄

“1”即乡属国企丰安公司,“8”是8个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N”则涵盖全乡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丰安公司以“订单抱团”模式为核心,构建“资源整合—价值再造—利益共享”闭环体系:在资源整合环节,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土地流转信任机制,累计从农户手中流转撂荒、闲置土地460亩;价值再造阶段,引入无人机植保、水稻精量直播等技术,发展伊米、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降低生产成本;利益分配上,推行“保底租金+收益分红”模式,让农户在稳定获租的同时,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这一机制精准破解了乡村发展的“三大难题”,即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解决新型经营主体“找地难”;将分散的财政补助转化为产业发展资金,变“输血”为“造血”;构建起乡属企业、村集体、农户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

多元探索 拓宽增收黄金路径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伊家乡的‘古陆伊米’,天然种植,口感软糯清甜……”在伊家乡的电商直播间里,联建村党总支书记艾江西手持产品热情推介。依托“一村一品”生态食材基础,伊家乡大力推行“产业带动模式”,打造“互联网+农产品”新业态,累计实现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超1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万余元,农户户均增收800元。

直播带货只是伊家乡通过国企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多元布局探索的“一角”。在产业布局上,伊家乡充分发挥国企示范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将“闲置土地”存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引导丰安公司联合村集体、合作社重点发展伊米和中草药种植,目前4个村种植伊米260余亩、中草药300余亩,预计年产值超1100万元;同时与福建省福源建莲开发有限公司、县供销社等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让绿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更顺畅。

图片13.png

陈家村多花黄精种植基地

闲置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在“资产盘活模式”推动下,丰安公司对集镇闲置资产“精耕细作”。争取到200万元产业振兴示范村资金修缮的“伊水人家”民宿,营业以来接待300余人次,为村财增收近3万元;集镇充电桩项目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运营,已实现收入1万多元。而流转的460亩撂荒土地,经统一规划种植特色作物后,让乡、村、经营主体、农户实现“四方受益”。

“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赚15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陈家村村民肖麟英通过“乡村人力资源库”匹配,成为中药材基地的管护员。伊家乡推行“劳务服务模式”,梳理全乡劳动力资源建立数据库,邀请技术骨干开展技能培训,在保洁、绿化、生态种养等领域提供岗位,已解决20名闲置劳动力就业;同时与位于建宁经济开发区的和骏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接,精准输送劳动力10余名,让村民“务工不跑路,增收有门路”。

多方共赢 绘就振兴新画卷

“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今年预计能到30万元!”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拿着账本喜上眉梢。在国企改革的带动下,伊家乡集体经济实现“质”“量”双升。通过规范土地流转提高价格、盘活闲置房产出租入股、资源资金入股项目分红等方式,村集体收入来源持续拓宽。 

图片14.png

沙洲村支部领办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展示区

农户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土地流转得租金、参与种植卖产品、劳务就业挣工资、入股项目分红利……多元化增收渠道让农户收入稳步增长。以陈家、双坑村为例,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姜黄、多花黄精等中药材150亩,姜黄生长周期短、效益高,让村民和集体实现“双增收”。

丰安公司同样收获满满。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养降低成本,参与撂荒地复垦获得政策性补助,与合作社合作获取项目分红和技术服务费,企业经营收益持续提升。旗下农耕世家合作社凭借创新模式,还获评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改革风正劲,沃野谱新篇。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资源沉睡”到“资产觉醒”,如今的伊家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特色产业正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顶梁柱”和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曾程 王辉/文图)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