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凌晨5点,邵武市张厝乡祝岭村洋半天小组,浓雾将海拔1200米的山巅裹得严严实实。
“哗啦啦”,69岁的朱旺基拉开栅栏,鸡群瞬间像炸开的绒球,连跑带飞地扑向茶丛与竹林。
“老朱,又摸着一窝!”不远处,“80后”张恕星猫着腰,从竹枝堆里托出几只雏鸡。
“赶紧送去温控舱!”朱旺基一边扫着鸡粪一边说,“按科特派说的,得再养30多天才能送上山。”
这对相差30岁的搭档,已在山巅相守两年。2021年,退休后的朱旺基揣着半生积蓄回乡养土鸡,却愁于销路。2023年,他结识了从广州返乡的张恕星。一个懂养鸡,一个熟悉互联网,两人当即敲定合作。
眼看不少人靠电商把山货卖火了,朱旺基也动了心,他请张恕星拍视频,给土鸡找销路。起初,朱旺基对着镜头磕巴半天,张恕星索性关掉提词器,将镜头对准养鸡日常。终于,一条“人体停鸡坪”的视频一夜走红——朱旺基两臂一伸,几只鸡扑棱棱飞上他的肩膀和头顶。
涌来的流量却难以变现。抖音上“100元3只土鸡”的广告铺天盖地,朱旺基养的鸡每只成本约百元,定价毫无优势。“怎么向网友证明我们卖的是真土鸡?”
2024年8月,张恕星带来了新法子——给雏鸡套上智能脚环,消费者一扫二维码,就能查看“鸡生轨迹”。但质疑仍接踵而至:“长大了再套环不也行吗?”“数据会不会造假?”看着屏幕上的留言,两人坐在鸡舍外沉默良久。
“味道骗不了人。”朱旺基拍膝站起,“要不去城里开个店?大家尝过18块一碗的鸡汤面,就懂这鸡土不土,要是不满意,还能来店里讨说法。”
17日,朱旺基开在邵武市人民路上的土鸡馆正式营业。自6月试营业以来,线下店月营业额稳定在15万元左右,线上销售额较此前暴涨300%。
养鸡,也从“两人搭档”变成“全乡生意”。目前,已有20余户农户跟着朱旺基养鸡,其中3户年收入超10万元。张厝乡通过“党支部+示范户+脱贫户”模式,建成10余个散养基地,现存栏土鸡3万余只,年产蛋120万枚。“有了乡里引进的农用小火车,3000斤饲料顺着轨道就运上了山,可比以前扛着省劲多了。”养殖户熊兴财说。
山上的鸡群跑得正欢,山下的门店客流不断。张恕星点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福州分店的设计图:“我们争取年底试营业,这里要放一大面展柜,把乡亲们种的竹荪、黄精都摆上,让更多深山好货跟着土鸡一起‘飞’出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