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携手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黄庭旭教授团队,在永春探索实践的“稻鸭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如今已结出硕果。预计十一月即可丰收的水稻长势喜人,首批78只稻田肉鸭已被周边农户和慕名而来的游客预订一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火热场面。
“稻鸭共生”综合种养模式
“在城乡接合部,土地租金高,单纯依靠传统水稻种植,效益低下,难以平衡成本。”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方良泽介绍。为此,研究院与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经过深入调研评估,决定引入“稻鸭共生”系统,并精准筛选品种。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黄庭旭教授团队带来了关键技术支撑,推荐了茎干高达1.5米的优质水稻品种“青香优808”。“这个品种植株高挺,鸭子难以啄食稻穗,却能自由在田间活动,完美地解决了‘鸭吃稻’的矛盾。”黄庭旭教授解释道,“鸭子在田中扮演着‘打工者’的角色,它们啄食杂草和害虫(如田螺),起到了‘活体除草机’和‘生物农药’的作用,省去了人工除草除虫的成本与工时,实现了生态循环。”
专家深入调研评估
“我们的鸭子是在稻田里‘散着步’长大的,和圈养的味道不一样,大家都抢着要!”基地技术负责人方传红高兴地表示,这种“肉眼可见”的生态养殖方式,与周边农户和游客建立了深厚的生产信任关系,产品尚未长成便已被预订。
除了卖鸭和稻谷的直接收益,项目更着眼于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依托当地“一县一溪一特色”的区位和旅游资源优势,基地正计划开展科普研学、地道美食体验等活动。学生研学的时候就可以来这里,亲眼看看‘熬夜的水稻’,直观理解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让农业科普变得生动有趣。
“稻鸭共生”项目只是起点。据方良泽透露,水稻收割后,基地将立即种植玉米,并配套落地“发酵床养鸡”模式,从而构建起“稻田鸭+玉米鸡”的全年高效循环农业生产体系,为周边农业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样板。黄庭旭教授也表示,目前已进一步对接农科院玉米科研专家,为下一阶段提供无缝衔接的技术指导,确保科研服务的连续性与深度。
此外,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还通过引进台湾专家、设立台湾人才驿站,为该基地注入了社区营造与文创发展的新思路。未来,结合台湾文创优势,将进一步挖掘在地文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全面提效增值。




